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开辟了人类探月的先河。美国通过“阿波罗”计划实现了载人登月采样的目标,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分7次共采集了2415块标本,总计约382千克。1970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人月球采样返回探测器“月球16号”,取回了一块101克的小样本。2020年12月17日,我国的嫦娥五号赴月球“挖土”成功,带回了1731克月球样品,超过苏联“月球计划”3次无人月球采样量总和的5倍。此外,嫦娥五号还在23天的太空之旅中,完成了1次对接、6次分离、5次样品转移等11个重大阶段和关键步骤,创造了在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地外天体上的点火起飞、精准入轨,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携带月球样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建立我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等5项“中国首次”。
????除了嫦娥五号,2020年中国科技还有许多高光时刻:北斗组网成功、“天问一号”飞向火星、“奋斗者”号实现万米深潜……面对未来,我们该如何继续坚持自主创新,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绩?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纵观历史,从蒸汽机到电动机,从原子能到航天器,科学技术一直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下好科技发展的“先手棋”,打好科技自强的“主动仗”,是我们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
一、格局重构??竞争加速
????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进入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加速演进。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1.全球科技革命演进加速,科技创新空前活跃
????随着新一轮科技创新窗口期开启,世界科技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深刻改变着科研范式和生产生活方式。
????科技发展多点突破、深度融合。近年来,一些重要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产生革命性突破,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信息科技领域,5G技术大幕开启,量子计算成为各国竞相追逐的战略制高点;人工智能多点开花,以芯片和元器件、计算能力、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处于重要突破关口。生命科学领域,多尺度研究不断深入,新技术方法加速走向临床应用,基因组学、脑科学与意识等重大科学问题突破的前景越来越清晰。深空深海探测领域,登月、火星探测等空间探测计划高潮迭起,海洋探测从近海走向深海大洋,对地探测不断发展,为发掘新的资源能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为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带来重大变革。
????科研方式日益革新、效率提升。随着科学研究向超宏观、超微观和极端方向发展,重大理论发现和科学突破越来越依赖先进的实验装备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美国的哈勃望远镜、大型强子对撞机、“中国天眼”、P4(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前沿技术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化学、生物等依赖传统实验数据的学科,正逐渐开始利用大数据和计算机仿真模拟进行研究。数据驱动的研究方式兴起,极大提高了科研效率。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几天内就筛选完超过1亿种化合物,发现了可用于杀灭多种致病细菌的新型抗生素。
????科技产业联系密切、转变加速。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联系更加密切,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技术变革正加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可以进行早期癌症与糖尿病诊断的细菌、低糖的水稻、人造光合作用……生物健康领域不断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推动生物经济蓬勃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几乎渗透到所有领域,带动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海水电池、全树脂电池、新型锂电池等储能技术正在突破,新能源技术革命正推动全世界向绿色转型。此外,量子科技的不断突破,也将在未来推动通信、计算机、航空航天等多个产业领域实现飞跃式发展。
????2.世界科技力量格局重构,新经济体贡献上升
????从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对科技创新的贡献度不断上升。
????三足鼎立格局形成。回溯历史,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催生了以英、法、德、美、日等国为代表的传统科技强国。当前,美国依然保持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德、日、英等国处于第二方阵并在一些重点领域保持国际领先。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迅速崛起,东亚在全球科技创新中的竞争力、影响力、吸引力不断提升。北美、欧洲、东亚三足鼎立,将在未来一个时期重新标注全球创新格局。
????中国科技贡献攀升。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2019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超过欧盟平均水平,位居世界第二;创新人才规模居世界榜首;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申请的主要增长动力;高技术产业占世界总产出的比重仅次于美国,远超日本和德国,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贡献者。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指出,从总体上看,我国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
????3.各国高新科技竞争激烈,话语争夺形势逼人
????纵观国际大势,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世界大变局不期而遇,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快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发展的先机。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谁见事早、动作快,谁就能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
????制定战略,抢占制高点。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千方百计巩固已有的科技优势,加大对重大科技前沿领域的投入和部署,力争主导未来产业价值链高地。美国将高科技领域竞争上升至国家安全战略,围绕人工智能、量子科学、5G等领域加大投入,以巩固其高科技领域霸主地位。欧盟委员会提出欧洲工业数字化技术、欧洲数据基础设施等计划,加速欧洲社会和经济数字化转型,提高欧洲在全球数字经济中的竞争力。日本强力推进“社会5.0”战略,深化一系列举措强化催生革命性创新的研究开发,试图领先世界早日实现超智能社会。我国谋定而后动,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卫星导航、高速铁路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全面参与全球科技竞争奠定了良好基础。
????竞争加剧,筑起保护墙。正所谓“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伴随着大国竞争进入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阶段,各国都将核心技术当作“定海神针”“不二法器”,高科技领域的保护主义色彩越来越浓。个别国家为保持科技竞争优势、控制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不惜代价对别国进行科技围堵和打压。2018年以来,美国高举贸易保护主义大旗,将“中国制造2025”的产品列入加税清单进行出口管制,将特定中国高科技企业和高校院所列入“实体清单”,以国家安全风险为由,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方“敏感领域”的投资并购。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将会更加严酷。
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新中国科研体系,到实现诸多科技领域从跟跑转向并跑和领跑,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但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还很不适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有的历史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
????1.科技事业的成果竞相涌现
????新中国的科技进步史就是一部自立自强史,党中央始终将发展科技事业放在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察大势,谋全局,每一项重大科技成就都脱胎于发展所需、形势所迫。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我国科技事业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高潮,产生了以“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科学的春天”由此到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载人航天、“神威”超级计算机等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诞生,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一批重大工程实施完成,推动我国科技事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面向世界前沿科技,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加大,实现了诸多“从0到1”的突破。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国之重器”支撑我国科学家开展世界级科学研究;“九章”计算机助力我国首次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科学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面向经济主战场,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加快应用,推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蓬勃兴起,形成经济新增长点;移动通信、油气开发、核电等科技重大专项产出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有力支持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等要素集聚融合,科技创新给予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勇往直“潜”、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北斗导航全球组网,嫦娥五号月轨交汇、完成人类继1976年后首次发射航天器采集月球样品的重任……一大批“卡脖子”核心技术不断被攻克,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实现后发先至,有力彰显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肺癌、白血病、耐药菌防治等领域打破国外专利药垄断;磁共振、彩超、CT等高端医疗装备加速国产化;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临床救治、疫苗研发、物质保障、大数据应用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科研攻关,为疫情防控斗争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2.科技发展的短板依然突出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总结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还有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威胁加剧。近年来,“华为断芯”“中兴禁令”等事件,暴露出我国在芯片、操作系统、发动机、精密仪器等核心领域“缺芯少魂”的尴尬局面。2019年,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进行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我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芯片进口额高达3000亿美元,连续多年超过石油进口额;操作系统、高端光刻机仍被国外公司垄断,90%以上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来自国外;高档数控机床、高档仪器装备、高端医疗仪器设备、高端医用试剂等均严重依赖进口,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自给率仅达1/3。科技发展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让我们在日趋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下陷入被动境地。
????基础研究积累不足,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发动机,大多数重大创新突破的背后都是基础研究的持续积累。统计数据表明,尽管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总量持续增长,但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的比重长期徘徊在5%左右,远低于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15%~20%的水平;企业研发支出几乎全部用于试验发展,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支出比例很低,无法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进行长期性探索,基础研究积累不足、欠账较多。此外,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科研以模仿跟踪国际前沿技术为主,发展主要靠引进、利用上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早期是二手技术,后期是同步技术,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如果现在仍采用这种思路,不仅和主要发达国家差距会越拉越大,还将被长期锁定在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如果我们没有一招鲜、几招鲜,没有参与或主导新赛场建设的能力,那我们就缺少了机会。
????3.科技自强的需求愈发迫切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当前,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适应新发展背景、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都需要科学技术这个解决方案,需要增强科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进入新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科技自立自强为统筹发展和安全提供坚强有力的“筋骨”支撑,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用好科技创新这个有力杠杆,以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有力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
????主动适应新发展背景要紧紧依靠科技自立自强。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局势波诡云谲。后疫情时代,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遭遇逆流,科学人文交流和技术创新合作网络面临破裂风险。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大国博弈的角力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国从根本上打破恶意封锁和技术讹诈提供了新的“机会窗口”,为更多科技领域提供了赶超跨越的“新赛道”。中国历史上,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而导致落后挨打的悲惨命运历历在目,我们必须把握好历史大变局的趋势和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落实新发展理念需要以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全面支撑引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方法论,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被置于新发展理念的首位,彰显了科技自立自强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把科技创新充分融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向科技创新要答案,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着力点和主要支撑体系。只有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实践,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增长。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科技中的“卡脖子”,最终会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堵点和梗阻。没有科技自立自强,在国际竞争中“腰杆子就不硬”,就会被锁定在创新链和产业链低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需要强化科技创新的高水平供给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布局“补短板”和“建长板”并重的创新链,以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增强国内大循环的“稳健性”,为融入国际大循环、提升国际竞争力筑牢创新根基。
三、深化改革??自立自强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提及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目标——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科技创新专章部署,放在规划任务的首位,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在我们党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彰显了党中央在“变”与“不变”中做好自己的事的战略定力,在“危”与“机”中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的战略智慧,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1.打好核心技术攻关战
????当今世界,核心技术、高端科技就是现代的“国之利器”。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在引进高新技术上不能抱任何幻想,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战略科技力量是在重大创新领域由国家布局支持,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使命的科技创新“国家队”。近代以来,登上世界科技舞台中心的科技强国都是依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美国通过组建橡树岭、阿贡、劳伦斯等国家实验室,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科技前沿领域开展持续研究,涌现出原子弹、互联网等诸多颠覆性技术,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日本以立法形式确立国立科研机构的独特地位,使其成为科技研发和产业创新的主要力量,催生了日本获诺贝尔奖的“井喷现象”。德国的跨学科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法国的国家科研中心都是各自国家科技发展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传统上科研人员单打独斗或小规模团队作战的科研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很多领域日益复杂的科研活动需要。要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打造一锤定音的“王牌军”。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针对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集合精锐、全力攻关,尽早取得实质性突破。
????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技术之源,决定着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深刻指出,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基础研究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十年磨一剑,潜下心来把冷板凳坐热。要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并重,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探索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的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和提出机制,构建从国家安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实践中凝练基础科学问题的机制,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搞清楚“卡脖子”技术的源头和底层理论。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人,鼓励科学家在基础研究选题中发挥主动、自由探索,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2.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从事创新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企业家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企业能否拥有创新主体地位决定性地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就是要推动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从我国实践来看,深圳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创新重镇,其背后的奥秘就在于“6个90%”,即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生产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面向未来,要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出一批掌握产业“专精特新”技术的隐形冠军。
????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共性技术是介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在多个领域内已经或未来有可能被广泛采用、对多个产业发展能起到根基作用的基础技术。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是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企业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跨越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的“死亡谷”的成功经验。欧盟成立的5G公私合作联盟,推动了5G技术同产业共生体系发展;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发合作联盟,引领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集成电路产业领跑者。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要加强企业在共性技术供给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并联合政产学研力量组建共性技术企业平台,拆除阻碍技术产业化的“篱笆墙”,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
????3.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创新中最关键的因素,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
????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实践表明,评价体系具有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评价什么得到什么。长期以来,我国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励”的现象严重,导致专利数量多、质量差,论文“跟班式”研究多、原创性少等问题。要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要完善以坚守学术诚信为基础,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同时,要围绕重要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完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发现机制,在重大科技攻关实践中培育锻炼一批青年科技人才。
????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科学研究是最具创造性的活动。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同时,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长有其自身规律,要尊重不同类型科技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科学合理设置评价考核周期,例如可适当延长对基础研究人才、青年人才等评价考核周期,引导、鼓励科研人员挑战科学前沿、勇攀科技高峰。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很多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
????4.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好比车之两轮,“双轮驱动”才能行稳致远。只有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才能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科技创新永无止境,科技体制改革也永远在路上。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发达国家在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战略高科技领域,从未中断过举国体制这样的制度安排。所谓举国体制,即在特定领域实现国家意志的一种特殊制度安排。美国的“曼哈顿”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欧洲的“尤里卡”计划,都是通过举国体制推动成功的。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先后在“两弹一星”、“嫦娥”探月、三峡工程、北斗导航等重大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都是举国体制的生动实践。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举国体制以政府计划手段为主不同,新型举国体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通过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协同发力,既要加大政府主导、集体攻关、协同创新的力度,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也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体制,以体制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
????实行“揭榜挂帅”制度。改进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是新时代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国家科技项目主要采取组织专家编制指南、公开发布、竞争择优或定向委托的方式遴选承担团队,存在一些战略目标聚焦不够、管理评价不科学、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没有发挥等突出问题。揭榜挂帅,就是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要让“揭榜挂帅”制度落到实处,需要以需求、问题为导向,破除科研“小圈子”和论资排辈,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和基于信任的顶尖科学家负责制等试点,构建基础前沿和颠覆性创新的遴选支持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单打独斗,不是排斥学习先进,不是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创新不是相互对立排斥的,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绝不是说中国要关起门来搞创新。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我们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科技创新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面对新的历史使命,唯有勇立世界科技创新潮头,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在关键领域打破亦步亦趋的“路径依赖”,在“卡脖子”的地方强基础补短板,以“非对称”的策略在科技前沿领域“换道超车”,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以科技创新这个强大引擎推动“中国号”巨轮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向着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